紅周刊 作者 | 張昌華
根據當前市場走勢的變化情況,筆者打算買點價值股,權作自己股票投資倉位的“壓艙石”。筆者以為,一些性價比高、歷年現金分紅好的低估值的金融能源股,明顯屬于被打壓被錯殺的股票。
流動性可能正在向價值股流動。最近,機構火力全開,集中炒作新能源汽車、芯片、半導體、鋰電池,但無論任何板塊或企業,過度透支成長性,像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初的飛上天的“二師兄”一樣,都是要回歸基本面回歸合理估值區間的,因為行業發展都有個從稀缺到高增長到逐步供大于求的周期規律,因為市場經濟競爭激烈,其“興也勃焉,衰也忽焉”,行業、產品更新換代步伐相當快。
在曾經被機構抱團炒作的一個個所謂熱點由于炒得過高“你方唱罷我登場”之后,可能就是金融、能源等低估值藍籌股逐漸修復估值表現的時候了。因為一個理性成熟的市場必然回歸估值合理、講求現金分紅的理性軌道;因為從茅類股票中套現離場的資金必然會尋找新的投資標的,除了茅類股票估值回歸到合理區間、資金可能重新進入外,進入價值藍籌是不二選擇;因為在抱團股紛紛跌落神壇回歸理性之時,不彼消此漲,金融、能源股仍然繼續下跌,指數失去所謂韌性,各種指數會很不好看,甚或有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這種情況應當不會出現,除非有內賊外敵勾結惡意做空中國,除非大家都不想玩了。
從價值股特別是金融、能源股當前的估值來看,處于歷史最低水平。就金融股而言,除了平安銀行(000001,股吧)、招商銀行等機構用以操控大盤指數的所謂龍頭股估值過高、性價比較低外,多數銀行股市盈率只有3-5倍,股價只有凈資產的50%,不少跌破了發行價,有的甚至較發行價下跌了50%左右,一些現金分紅較好的銀行股,多數除權后走出了貼權行情。
誠然,由于電商的快速發展,一方面構建新的業態方便了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也導致了前些年按規劃結合住宅建設開建的一些綜合體、商鋪的房地產開發商資產閑置、低效資產增加,可能增加了銀行的呆壞賬損失。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為了抗擊疫情恢復經濟支持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銀行減費讓利,這些都對銀行業短時間內的資產質量、經營業績、回報能力造成一定影響,但市場已經提前和比較充分地釋放了這種預期的風險。
金融是經濟的血液和命脈,事關國家形象和民眾信心,金融股如此慘烈下跌,是極其不正常的,經濟離不開金融的發展和支持。筆者堅信,目前分批買入,中長期持有,機會是大于風險的。再說能源股,歷年現金分紅好、股價低于凈資產20%左右的股票也不少,誰家一年四季不用電?冬天不用暖氣?此類企業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業績可持續增長性強,現金分紅好,有的比買一年期銀行理財收益還高,分批買入,作為股票持倉的“壓艙石”,作為申購新股的市值配備,筆者認為安全系數也是比較高的。
在部分成長股被機構抱團已經炒得過高、介入風險大于機會的情況下,配置一些價值股,可以獲取穩定收益,安全系數是比較高的。作為投資倉位的“壓艙石”,買入價值藍籌的金融、能源股,在操作策略上仍需做到“三個堅持”:
一是堅持控制倉位分批買入。因為在低成本的大小非源源不斷地上市流通,IPO發行密集,酒茅、油茅、醬油茅、光伏茅、芯片茅、鋰電池茅等各種茅類開始價值回歸對市場的影響尚需進一步觀察的情況下,仍應牢固樹立風險意識,預防市場自身長期積存的問題因某個突發事件引發可能帶來的市場深幅調整的風險,預防主力機構借打壓高估權重龍頭股殺綠同板塊估值合理的優質股,要不急不躁,控制倉位分批買入。
二是堅持性價比的原則選擇投資標的。不要迷信所謂“炒龍頭”的習慣思維,比如就金融股的平安銀行而言,目前股價比凈資產高了不少,去年現金分紅10派1.5元,性價比遠遠不如其他股價低于凈資產現金分紅好的一些非龍頭股。
三是把波段操作和中長期持有有機結合起來。在所持股票反彈到預期盈利目標時,賣出部分持倉,回調時又分批買回,不斷降低持倉成本,在確保資金安全的前提下爭取較好的投資收益。
(本文已刊發于8月21日《紅周刊(博客,微博)》,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不代表《紅周刊》立場,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